相關文章
Related Articles水庫雨量監測站監測站采用太陽能+市電雙供電模式,120瓦太陽能板搭配60安時鋰電池,可連續運行8天陰雨天氣。設備外殼為304不銹鋼材質,防護等級IP67,抗風能力達12級,確保在臺風、暴雨中穩定運行。通過這一系列設計,雨量自動監測站成為防汛指揮的“耳目”,助力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轉變。
無線雨量監測儀風險預警響應方面,監測站數據與地理信息系統(GIS)深度融合。當某區域降雨量觸發預警閾值時,平臺自動疊加地形、河道、水庫等數據,生成風險熱力圖,標注易澇點、滑坡隱患區等關鍵位置。指揮官可一鍵調取周邊應急資源分布,包括搶險隊伍、排水設備及避難場所,并下達調度指令。設備內置北斗定位模塊,即使通信中斷仍能通過短報文功能發送最后位置與降雨數據,為救援爭取時間。
雨量監測預警系統數據即時傳輸依托4G與LoRa雙通道技術。在4G信號覆蓋區域,數據以1分鐘間隔直傳至防汛指揮平臺;山區或地下空間則通過LoRa節點中繼,單跳傳輸距離達2公里,確保數據不中斷。平臺支持多級報警閾值配置,當1小時降雨量超過30毫米或3小時累計雨量達50毫米時,系統自動向責任人推送短信、APP彈窗及語音電話,同步觸發附近攝像頭轉向監測區域,實時回傳現場畫面。
自動監測雨量站是監測站的核心能力。設備采用雙傳感器配置,主傳感器為翻斗式雨量計,通過0.2毫米口徑翻斗實現毫米級降雨計量,每翻轉一次即記錄0.2毫米雨量,誤差控制在±3%以內;副傳感器為光學雨滴譜儀,利用紅外矩陣掃描雨滴直徑與速度,可區分細雨與暴雨的粒徑差異,尤其擅長捕捉短時強降雨。兩種傳感器數據經交叉驗證后上傳,消除單點故障風險。設備內置溫濕度補償模塊,在-10℃至45℃環境下自動修正數據漂
自動雨量觀測站調度決策支持系統構建動態仿真模型,整合雨量、水位、流量等20余項參數。基于SWMM水文模型與HEC-RAS水力模型,系統可模擬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河道水位變化,預測精度達90%以上。決策者通過三維可視化界面查看流域水系動態,系統自動生成調度建議,包括水庫預泄方案、河道分洪決策及泵站啟停策略。當模擬結果顯示水庫入庫流量超過2000立方米/秒時,系統自動計算下游河道安全水位,輔助制定防洪
雨量觀測系統災害評估模塊實現全流程追溯,通過數據時空配準算法還原災害過程。系統記錄災害發生前72小時的雨量累積值、水位上漲速率等關鍵指標,結合遙感影像與無人機巡查數據,自動生成災害影響范圍圖譜。評估報告包含經濟損失、受災人口及基礎設施損毀等12項量化指標,為災后重建提供數據支撐。當洪峰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/秒時,系統自動觸發災損評估模型,24小時內輸出初步評估結果。
技術支持:儀表網 管理登陸 sitemap.xml